•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辽宁工业大学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教学实践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教授博士风采
硕士生导师
教学团队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学科布局
培养计划
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专业就业情况
研究生教育
硕士点简介
硕士生导师
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理论教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组成
教学成果
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
实践基地
创新团队
工会组织机构
党组织机构
工会活动
党建活动
光荣榜
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会组织机构
考研光荣榜
集体荣誉
先进个人
大学生活动
教学实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机构设置
  • 师资队伍
    • 教授博士风采
    • 硕士生导师
    • 教学团队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建设
    • 学科布局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留学生教育
  • 教育实践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党建工作
    • 工会组织机构
    • 党组织机构
    • 工会活动
    • 党建活动
  • 学生工作
    • 学生管理制度
    • 学生会组织机构
    • 考研光荣榜
    • 集体荣誉
    • 先进个人
    • 大学生活动

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教学 >> 教学大纲 >> 正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                     课程编码:18000088

学    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6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监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系统的获得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使其将来能对水、气、土、固、噪声、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影响评价与分析,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适应新时代对环境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讲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评价程序等内容,进而掌握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及评价方法,掌握如何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本技能。

二、基本要求

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性及环境影响的概念与分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功能及其重要性,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及其遵循的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及环境影响分类筛选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了解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掌握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掌握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及方法。掌握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掌握事故风险源项分析步骤、泄漏量计算。了解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机理,了解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及水质模型的标定,了解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掌握河流、河口、地下水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法,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了解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步骤;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掌握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掌握土壤的主要特征,掌握各种工业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影响识别,掌握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方法;了解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掌握环境噪声评价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测量方法,掌握环境噪声预测方法;了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掌握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与方法,掌握区域容量分析;掌握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了解区域环境管理规划。

根据大纲要求,选用陆书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教材。因为该教材与大纲要求基本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理论的讲授应在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基本特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环境标准。

本章要求: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性及环境影响的概念与分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功能及其重要性,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本章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工作程序。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及其遵循的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及环境影响分类筛选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本章内容: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本章要求:了解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掌握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掌握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及方法。

第四章  工程分析

本章内容: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事故风险源项目分析。

本章要求:掌握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方法,掌握事故风险源项分析步骤、泄漏量计算。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地表水环境影响识别、预测和评价;

本章要求:了解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机理,了解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及水质模型的标定,了解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第六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要求:了解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步骤;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掌握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第七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土壤概念、特征;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章要求:掌握土壤的主要特征,掌握各种工业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影响识别,掌握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方法;了解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第八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噪声来源及其衰减和反射反应;声环境影响预测;噪声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

本章要求:掌握环境噪声评价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测量方法,掌握环境噪声预测方法;了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地下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机理,地下水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法,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本章要求:了解地下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机理,了解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掌握地下水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法,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第十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内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方法、区域容量、工作程序与内容;

本章要求:掌握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与方法,掌握区域容量分析;掌握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了解区域环境管理规划。

四、课程习题的要求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留课后习题或讨论内容,作业要求按时完成,每个学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要有详细记载,作为平时考察内容。

五、课程授课环节及学时分配

教 学 内 容

授课

实验

习题课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2

 

 

2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4

 

 

4

第四章 工程分析

6

 

 

6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8

 

 

8

第六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

 

 

8

第七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4

 

 

4

第八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4

 

 

4

第九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

 

 

4

第十章 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评价

4

 

 

4

共  计

48

 

 

48

六、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了保证出题的规范性和内容覆盖面,该门课程应建立试题库,从试题库中抽取期末考试试卷。

七、教学大纲使用说明

   采用多媒体和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案例教学。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陆书玉编著,2001

 2.《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科学出版社,黄涛编著,2013

 3.《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中国石化出版社,沈洪艳、崔建升编著,2011

                                                         制定人:贾兰

                       审定人:贾兰

          批准人:张震斌

二○一七年七月

上一条:《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化工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Copyright@2008-2017  辽宁工业大学365bet亚洲版网址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士英街 121001

院办:0416-4198019

招生就业处
教务处
研究生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